【专插本】韶关学院-学校简介
韶关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,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,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广东历史文化名城——广东省韶关市。
学校前身是省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,创办于1958年。1989年,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原韶关大学(1985年创办)合并,1990年定名为韶关大学。2000年3月与韶关教育学院(1979年创办)合并,升格为省属本科院校,并更名为韶关学院。2004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。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。2016年12月,学校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、韶关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市共建本科高校。办学59年来,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人。
发展定位和办学理念明确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确定“建设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的总体办学目标和定位,坚持“育人为本,面向社会、服务地方”的办学宗旨,树立“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特色兴校、文化荣校”的理念,着力实施“内涵发展、特色发展、创新发展、协同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和谐发展”的战略,扎实开展“创新强校工程”,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,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,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。
办学条件完善,育人环境优美。学校占地总面积2694亩、179.6万平方米(校本部2511亩、167.4万平方米),集校园、林园、公园“三园”为一体。校本部有大塘主校区、韩家山分校区、黄田坝分校区,另有韶州师范分院、医学院2个独立法人二级学院校区。校舍建筑面积72.36万平方米(校本部58.8万平方米)。固定资产总值14.56亿多元(校本部12.31亿元)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.71亿元(校本部2.17亿元),纸质藏书263.11万册(校本部223.92万册),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,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,专业实验室40个。
办学规模平稳发展,学科专业门类齐全。学校面向21个省(市、区)和港澳地区招生,有全日制本、专科在校生2.9万人(校本部2.2万人),成教生1.35万人。有11个学科门类,71个本科专业(校本部67个),21个二级学院,4个教辅部门,37个研究机构。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,省级特色重点扶持学科1个,副教授评审权学科5个;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,省级特色专业5个,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,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;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、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各1项。
坚持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战略,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。学校现有教职工2,453人(校本部1,897人),其中正高级职称113人(校本部110人)、副高490人(校本部306人)、博士140人(校本部136人),国家督学1人,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,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,省级教学名师5人,省“扬帆计划”人才7人,广东省高等学校“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”省级培养对象8人、校级培养对象70人,韶关市第七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人。
大力实施“创新强校工程”,办学实力稳步提升。近年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项,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、国家级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协同育人中心各2个,省级试点学院3个,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各1个,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。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8项,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,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9项,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5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。学校“创新强校工程”在近三年省教育厅组织的考核中分别名列第一、第三、第一名。
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,人才培养质量良好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构建校校协同、校所协同、校企协同、校地协同、国际协同“五位一体”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与华南师范大学、广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,全面推进协同育人。“十二五”以来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达62%以上,有13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。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得包括国家、省特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项2000多项,其中国家级600多项。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95%左右,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。
强化协同创新引领,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水平稳步提高。近年来,校本部教师主持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(含子项目)53项,省部级265项,市厅级577项;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市级以上科技奖50项,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,国家专利140项;出版专著、主(参)编教材300多部。与国家科研机构、韶关各县(市、区)政府,以及省内多个大型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,共建“新兴产业研究院”“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联合实验室”“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”“现代农业孵化基地”“文化艺术孵化基地”“汽车轴承联合研发中心”等创新平台。建立韶文化研究基地、张九龄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。韶文化研究基地入选首批“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”。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,为粤北地区基础教育服务。“十二五”以来共获得与韶关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横向应用研究(技术咨询及服务)项目近330项,协议经费3,000多万元,为韶关相关企业增加产值与利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,办学理念和思维逐步与国际接轨。与英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(如美国的旧金山艺术大学等)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,外派交流学生、招收留学生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呈规模化发展。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、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联合办学,其中与澳方的合作项目被评为优秀等级。与俄罗斯、乌克兰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协议共建国际联合研发中心。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内地免试招收香港学生高校,被省教育厅列为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试点单位、地方院校教育国际化综合改革试点单位。
办学声誉日益提升,社会影响不断扩大。学校先后荣获“全国文明单位”“全国绿化模范单位”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“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”“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”“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”“广东省文明单位”“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”“广东省文明校园”“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等荣誉称号,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“韶城新十景”之一,图书馆大楼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——鲁班奖,校园风光图片入编全国绿化委员会出版的大型画册《绿色辉煌》。
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政府、社会各界和港澳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。2003年7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莅临学校视察时对学校寄予殷切希望,提出了“建设一流的校园,争创一流的质量,培养一流的人才”的重要指示。
当前,学校正以“三个一流”为愿景,秉承“立志、崇德、勤学、创新”的校训,解放思想,改革创新,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,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,以省市共建本科高校为总抓手,以转型升级为主线,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,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国际化为重点,着力培育特色学科、优势专业,积极配合韶关市委、市政府推进教育资源整合,大力加强办学条件建设,全面推进内涵发展、创新发展,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创新型、创业型“三型”人才创造条件,力争早日实现“建设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的总体办学目标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(2017年4月)
韶关学院2018年本科插班生招生专业计划表